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政策建议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智能社区建设规范(草案)》(以下简称《规范》),明确定义了智能社区,特别是详细制定了公共服务部门的建设规范和服务内容,智能社区的建设终于有了规则。然而,现实中的社区非常不同,整洁统一的标准化服务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本文认为,本规范中定义的公共服务部门所涉及的内容应包括规定的行动和可选的行动,那么如何确定该部门的可选行动呢?此外,社区是居民的生活领域,社区公共事务应遵循民主协商的规则,这也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的。那么,智能社区可以建立什么样的平台,使居民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民主协商呢?深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改进规范,并为未来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困惑提供参考。

问题可以深化或细化

本规范对智能社区的定义主要有三点:一是数字治理。数字治理的前提是充分获取社区场景中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等数据资源。因此,建设足够的硬件设施是智能社区的基础。这些设施不仅要有感知获取各种数据和信息的能力,还要能够收集、存储、计算和分析这些原始数据和信息。

第二,准确的服务。本规范要求为政府、物业、居民和企业提供社区管理和服务应用,服务应科学、智能、准确。可以看出,准确、智能的服务应该是智能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需要不断科学分析和判断数据和信息,实时、动态、准确地把握社会条件和人民条件,使服务更有针对性、准确,通过科学计算数据和信息实现预警 预测,使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更具前瞻性。

第三,民主谈判。本规范提出了智能社区建设的目标,即实现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和共享的管理模式,反映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原则。居民应充分利用智能社区提供的数字平台,讨论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智能社区系统应能够提供民主谈判的平台或渠道,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为社区居民的自治提供平台和空间。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规范中阐述的三个主要问题反映了智慧社区的本质,但也表明智慧社区不同于许多地方正在建设的安全社区,以安全防治为目的,智慧社区提供准确、智能的公共服务,实现政府、社会、居民的共同治理和共享。

如何深化和完善《规范》

规范为智能社区建设提供蓝图,使其遵循规则,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规范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一些细节,使智慧社区系统提供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差异化需求,也可以成为社区居民民主协商的共同治理平台。

I.集成分为各部门的信息收集系统,在智能社区平台上收集相关数据资源,巩固数字治理的基石。社区已经充满了监控探头等前端感知设备,但属于公安、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部门,形成了数据岛。因此,首先要打破障碍,使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和功能相互连接。换句话说,智能社区系统应该能够打破障碍,整合辖区内所有的数字资源,实现全球治理。

2、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在公共服务模块中增加可选模块,或在预设模块中增加可选项目。在智能社区系统中,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界面应开放,如命名为直接舆论,一是使其成为居民随时表达自己意愿或需求的渠道,二是让基层政府立即了解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一般来说,获得的信息是琐碎和分散的。基层政府应每隔一段时间对类似类别的居民需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当地情况在社区公共服务模块中形成可选模块,或增加社区居民在标准模块中迫切需要的可选内容。这样,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就会更加准确。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的新三宝服务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线上 线下互动,街道将根据当地情况收集和问卷调查服务价格、配送方式、菜肴类型和老年人的综合意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查X半自助运营模式和中央厨房 社区配送两级联动配送模式。新三宝服务社推出的暖心·同行品牌项目也基于这种机制发现需求,形成服务特色。招宝山街通过发现需求-寻找资源-评估项目审批-明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意见反馈的过程,大大丰富和优化了社区养老模块的项目和内容,这一切也初步反映了基层政府、居民和辖区内社会组织的共同建设、治理和共享。服务开展以来,居民满意度超过97%。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社区公共服务模块的可选模块或可选内容应该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通过上述舆论获取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变化,甚至建立智能模型预测居民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调整部分可选模块或预设模块中的部分可选内容,实现公共服务供应的先进性、智能性和准确性。

3、在智能社区系统中,应开设线上/线下平台或渠道,实现政府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商和共同治理。在这方面,杭州拱墅区小河街的小河网驿站值得借鉴。小河网驿站是集智能发现、云分析、协商治理于一体的在线枢纽平台,专门设置了社会条件和舆论功能模块。

首先,通过这个功能模块广泛收集居民关心的问题,了解居民的诉求,目前小河街道每月平均收到各类意见建议2000件左右。其次,通过“关键词”抓取,将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自动生成“红茶议事会”(小河街道创新的民主协商机制)的议题,使得每期的“红茶议事会”有事可议,并且所议之事都是居民真正关心,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避免了“议事”走向形式化。目前,小河街道初步形成了“民意获取—民意热点大数据分析—自动形成红茶议事会议题—召开线上与线下红茶议事会—形成共治方案—回应群众需求”治理闭环。再次,本文认为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抓取的这些“关键词”,并结合“红茶议事会”的议事结果,不断修订“公共服务模块”中的自选模块或者自选内容,使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及时。总之,小河街道的“小河网驿”枢纽平台不仅使民主协商成为现实,而且初步实现了政府、社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共建、共治、共享。

4、做好顶层设计,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智能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维护社区安全不仅是安全城市的保障,也是智能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能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可以纳入安全建设,尽快统一安全社区和智能社区的建设标准,避免未来因标准不一致而重复建设。此外,智能社区建设也可以纳入未来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智能社区的数字治理与未来社区的数字社区完全一致,可以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建设。

5、智能社区建设中应避免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智能社区系统也是社区微脑。因此,智能社区建设的标准应从城市大脑的整体结构来制定。一方面,应有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接口和统一的数据标准,智能社区系统中的信息应能够访问城市大脑。在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各自为政、自娱自乐,形成新的数据岛;另一方面,应考虑社区数据的隐私。社区是居民的生活空间,涉及的信息和数据不完全公共。应明确数据边界,避免数据滥用和侵犯居民隐私。

(□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 徐林)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