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推进路径
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社区建设。近年来,以红旗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在智能社区建设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自2019年以来,城市加快了智能城市建设,以智能社区为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
智慧社区建设是民生需求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平台。截至2019年底,根据\"平台、系统、数据、应用\"本市73个社区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31个已初见成效,其中 ** 区20个(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印台区7个,耀州区2个,新区2个,** 区红旗社区在智能社区建设方面处于全省前列。但总体而言,我市智能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区县智能社区建设在启动、理解水平、进度、建设主体、内容重点等方面仍存在差异。
** 区智能社区建设起步早,投资大,数据齐全,应用广泛,是现阶段城市智能社区建设的典范。自2016年11月起,该地区开始在红旗和光明社区试点建设智能社区。2017年全面推广,2018年推广应用\"建后台,拆前台,搭平台\"创造基本思路\"一库三平台多系统\",社区管理服务率先进入信息时代。
1.统一建设,集中运维,减轻基层社区负担。** 区智慧社区软硬件建设由区政府统一实施,由区电子政务中心牵头,区财政投资500多万元,集中机房建设,统一设计系统,整合部门服务,建设居民综合信息库(\"一库\")、网格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智能社区信息管理平台、智能党建管理平台(\"三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助打印、缴费、查询等各类具体应用功能。集中开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社区在建设、升级和维护软硬件上的投入,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水平。
2.网格支持、部门联动、精准信息服务。** 区总人口20.15万人,城市人口18.28万人,城市化率900.71%。红旗街人口密度2.流动人口超过1.6万人/平方公里(高于北京和上海)。** 区将整个区域分为44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全职网格成员。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成员通过拉网,收集到60909户15 ** 00人基本信息,建立综合居民信息数据库。电网成员定期进入家庭,更新居民信息的变化。在合理划分管理权限和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居民信息实现了区域共享,开辟了民政、卫生规划、老龄化等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通过信息整合分类和智能筛选,服务更有针对性,减轻了社区工作负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服务效率。
3.需求导向,功能定制,服务内容日益完整。** 探索区域智慧社区建设\"坚持群众导向,兼顾服务管理\"特色之路。依托智能社区信息管理平台,** 区将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等10类100多项公共服务项目整合到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通过身份证在自助服务终端办理业务,生成各种证书、申请和其他手册。他们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在线查询、咨询和工作,而无需离开家。红旗、光明等社区也推出了数据邮件业务。相关社区善于总结和创新,并根据红旗社区等实际需要提出应用升级建议\"一站到底\"网络服务平台和光明社区居民信用评价体系是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在大系统上创新延伸的特色功能,形成创新引领、切实贴近群众的智能社区服务格局。
印台区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思路是\"网格化 信息化\",智能社区平台由区民政系统建设,投资120万元,依托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升级建设智能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区类似,这种施工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社区应用成本。印度台区将整个区域分为283个网格,通过全职招聘加强网格成员,人员工资纳入区级财务预算,为信息收集、上门服务等基本工作提供保障。现阶段,印度台区智能社区的建设和应用侧重于管理端,即更注重使用信息平台发布任务和事件报告网格成员。在使用智能社区平台方便服务方面,功能不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耀州区、宜君县、新区以上三个区县的智能社区建设起步较晚。2019年,在市民政局关于智能社区建设规划的规划(省民政厅支持每个项目15万元)中,耀州和新区新建了两个。宜君县尚未申请智能社区建设项目,社区信息化应用主要依靠科技、司法等部门的专项支持。三个区县的网格成员系统尚未形成,社区工作者 等大量基本工作** 完成。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智慧社区建设成果和经验值得称道,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建不建\"\"谁来建\"\"怎样建\"意识形态理解和机制问题是制约智慧社区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意识形态理解方面,受财务状况限制和缺乏重要性理解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动,但进展不同。在建设主体方面,** 区由电子政务办公室牵头,新区由社会管理部门集中,其他区县由民政部门负责。不同的建设主体导致了建设路径、标准、投资和功能的差异。在建设理念方面,** 区、印度台区建立了全区统一运营的智能数据平台,耀州区、新区在社区建设了智能数字平台。思想差异导致重复建设,带来浪费,增加了管理、维护和升级的难度。在建设标准方面,城市对智能社区建设的范围、原则、内容和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技术障碍将为未来城市数据的连接埋下隐患。
第二,缺乏资金和人才是制约智能社区建设、应用和升级维护的主要问题。在资金方面,对智能社区建设、运营和维护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例如,印台区建设\"印台智能社区\"管理平台投资近120万元,加上触摸查询机、社区网站、LED全彩屏幕、电脑、复印机、手机充电站等设备的总成本达到300万元。日常运营和维护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此外,中国省对智能社区建设的项目支持有限,各项目\"智慧社区\"示范点建设项目拨款15万元,市县配套资金30万元。由于区县财政资源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实施。城市智能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建设运行模式。
在人才方面,目前我市社区专职人员少,待遇低,事务繁忙,晋升空间不足,流失严重。缺乏社区工作经验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培训机会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第三,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是增加智能社区建设难度和成本的关键问题。各区、县、部门信息资源分割严重,业务联动不足。在智能社区基础数据统计输入过程中,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有详细的基础数据,但由于安全因素难以共享,社区工作人员必须挨家挨户统计输入。据了解,对于一个7000人左右的社区来说,基础数据的访问、统计和输入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受行业部门信息障碍限制的智能社区建设问题日益突出。此外,许多部门根据要求形成了不同的网格管理团队。例如,新区有7 网格成员,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划、民政、安全监督和环境保护** 人,但没有专职的社区网格成员,导致工作内容重叠,统计数据重复,信息无法共享。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设计。制定市级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市政府统一领导、民政、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把握智慧社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在规划设计中,专业机构从系统设计、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到运营服务、统一规划、建设、布局维护、管理部门、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业务供应商、技术支持企业,形成政府领导、多合作、社会支持智慧社区推广体系,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科学化。
第二,打破部门障碍,促进信息共享。建议以智能社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政府信息系统的整合,打破信息障碍,将城市分散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互联、业务协调和信息共享\"大系统\",建成\"上通中省横联部门、纵贯区县、下接社区\"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社区特色。我市社区地域条件和人口结构各不相同。建设智慧社区,必须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和个性特点,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注重实用性,把钱花在刀刃上。建议推广我市\"红旗经验\",以动以区县为单位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促进智慧社区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四是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运营模式。鼓励各区县争取。\"智慧社区\"示范点建设项目,市财政支持区县配套资金。基于智能社区项目,根据\"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原则是捆绑和使用各部门的相关项目资金,形成联合力量。积极引进基于社区信息服务中心平台的服务型企业,整合健康管理、医疗护理、老年护理、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市场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和家庭定制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支持中国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布局智能社区建设。
第五,完善人才机制,加强团队建设。完善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化专项培训,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水平,畅通推广发展渠道。完善社区专职人员招聘方法,定期招聘社区专职人员。整合各种网格成员团队,组建一支能够全面承担各种工作任务的全职社区网格成员团队。及时补充社区人员空缺,给予基层(社区)更宽松的就业 ** 。加强智慧社区宣传动员,让居民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和应用,深化我市智慧社区建设。
来源:铜川日报传媒网:铜川日报传媒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
申请免费使用